2020 年30岁危机中受到的几点启发 (一)
专题介绍:数据分析那些事儿是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大数据分析领域已经有七年的科研经验。希望通过分享过去7年在国内外硕士、博士、博士后申请、求学、科研、求职、统计学、R&Python编程、生物大数据分析、国内外高校企业求职 生命科学发展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影响 中收到的个人启发 来让1000个人受益 让求学求职生活变得容易一点点。如果你也想持续学习,克服懒惰的话。关注他参与“100天生信/数据科学自我挑战”的话题吧。
2020年我31岁,本该在2019年来的30岁危机,2020年和疫情一起来了。
这一年与30岁危机做了很多次斗争,有一败涂地的时候,也有一些小启发的时候,今天把这些启发在这里和大家汇报一下。
(插播一张2020暖冬中难得的大雪)
对于30-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迫在眉睫的就是安居立业,说到底就是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要命的是我觉得人类有一个大bug:越是缺少什么,注意力就越会放在那里,然后就越发感到空荡荡的,最后就越想得到什么。这是个死循环,而且下一个循环往往比上一个来的还猛烈。在很多30岁的人眼里,这些是刚需。刚需无法对付,陷入死循环以后产生的这种焦虑,就是30岁危机。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有人冒出来火上浇油,在你陷入死循环的同时,提未来、理想、诗、远方,提醒你雪中送炭它就只是个成语。
这一年,有点感激一年的隔离让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有时间梳理一些我没想到自己会梳理的事情,这一梳理给我最大启发就是:我以为我以为的,其实不是我以为的。
正式开始之前,我先干了下面的几碗鸡汤,壮壮胆,暖暖场子:
1. 慢变量与长期思维。30岁危机也好、眼前的焦虑也罢,都是因为想把控眼前看不清解决方案的事。明年的机会和下个月的股市一样深不可测。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到五年十年,很多长期的机会就慢慢的浮出水面了,至少一些东西是非常确定的。这些东西一旦确定,一些眼下不得不做的事情可能也就不那么重要了。长期思维可以让节奏慢下来,有时间看清并抓住一些东西。
2. 很多人会自嘲为“韭菜”,我也一样。最近听说一个名词叫“干电池”,收走了我的膝盖。理工科背景出生的我,过去很多年都努力在技术上做到极致,殊不知与“物”打交道,最容易变成干电池,因为在燃烧自我,无法迭代充电,一定会有一天电量耗尽。与“物”打交道的职业,一定是可以标准化的接口,也因此非常容易被取代。这个事情给我的启发是价值并不等于技术有多精湛,而等于不可替代性有多强。越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不可替代性就越强,价值就会越大。而且,纯粹与“物”打交道的职业是不存在的,所有人都是透过“物”与“人”打交道。
3. 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疫情面前是这样,人生一些重大转折也应该是这样。没有那么多弯道超车,拐大弯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缓行的时候。因为等待对手因犯错出局,甚至比挑战自己的极限更重要。
4. 过去几年努力的变成别人的模样,这一年梳理过去的时候,我隐约的看到了自己的边界。那个我想极力成为“别人”手里可能有我永远不会有的牌,我的闪光点,根本不会因为我努力成为“别人”而被发掘。因此与其一味的成为别人,不如看看自己手里的牌,做更好的自己。
好了,精华全在这几晚鸡汤里了,着急赶场子的客官,可以去看您的一个视频和文章了,不然我下面开始流水账了……:
1小时之后,我发现接下来写的有点乱,还是先不见人了,等我理理在发表出来
往期文章
7. 求学工作经验分享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视频号,知乎,微信公众号,也欢迎各位私信交流,微信 15934076136
请关注“恒诺新知”微信公众号,感谢“R语言“,”数据那些事儿“,”老俊俊的生信笔记“,”冷🈚️思“,“珞珈R”,“生信星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