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领域学习科研技术交流群
专题介绍:数据分析那些事儿是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大数据分析领域已经有七年的科研经验。希望通过分享过去7年在国内外硕士、博士、博士后申请、求学、科研、求职、统计学、R&Python编程、生物大数据分析、国内外高校企业求职 生命科学发展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影响 中收到的个人启发 来让1000个人受益 让求学求职生活变得容易一点点。如果你也想持续学习,克服懒惰的话。关注他参与“100天生信/数据科学自我挑战”的话题吧。
大家好,我建立了两个微信群,群二维码在文末,请邀请大家自愿扫码入群(如果您看到文章的时候二维码已过期,请通过公众号私信联系我)。
后续我会持续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经验技能,更新领域内最近进展和顶尖课题组信息,为大家持续提供优质的干货,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待和信任。目前群里的50多位朋友中,目测有十几位是通过我的公众号加入,这几位朋友我还比较陌生,但是其中的40多位,有我曾经的老师、有目前国内的几位教授和PI,也有我在瑞典农大,乌普萨拉大学,于默奥大学学习科研中同行的同事和前辈,还有很多,这几年我在国内青年论坛上、以及瑞典荷兰和中国几家公司面试中结识的青年才俊。盘点群里的专业背景,我毫不夸张的说,认识的这40几位朋友,在基因组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遗传育种、细胞分子遗传学、植物学等多个专业领域都已经证明了自己实力,立起了自己的flag。相信五年或者十年,这里的绝大多数人会成为国内外学术圈以及工业界的中流砥柱。认识你们是我的荣幸,我也期待今后有机会和你们更多的人共事。我也非常期待大家每个人在这里都有所获得,建立在群外的交流和联系,在各位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管是找得力的团队成员、事业发展的经费、还是技术支持,都能有所帮助。
我倡议一群主要聊聊大家的求学、升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拿不准的困惑,想要和同辈前辈咨询或者有什么经验想和后辈分享都欢迎在群里畅所欲言。二群主要是数据分析技术交流。也欢迎大家拉自己的同学、朋友入群。
分两个群的原因是,我过去这七年中也参加过几个类似的群,虽然每个群一开始大家都踊跃发言,积极学习分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是热情不足,也许是由于太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刷满了公屏,经验丰富的群友开始沉默不语或者纷纷离场,随着他们的离去,群里逐渐变成满屏小白溺水而亡的现场,而唯一坚守的几个技术大咖们无法忍受帮助每个人的高昂时间成本,也逐渐沉默或离去,导致最后这些群无一例外的全部阵亡。
建立两个群的好处是: 第一,我想在这里尽量分门别类,减少大家爬楼的时间,用最少的时间成本看到自己关心的问题。第二, 为了让这个群长久的发展下去,我倡议如果您觉得从任何一位今后参与进来的知识、技能、经验分享者那里受益了,解决了困扰您的一个难题,请酌情给对方一个红包(双方私下自愿发生,与我无关,虽然与我无关,但这是我的一个强烈倡议)。钱不在多少,哪怕是一块钱,也象征着这份无价的知识传播者的经验和受益者敬意的传递。特别强调我不希望知识分享者把这个作为一种致富手段,因为知识和心意都是无价的,红包大小不重要,它代表着对您在帮助别人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成本的一种感激,更重要的是它也象征着对您过去十几年到几十年的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敬意。请各位咨询者尽自己的能力对帮到你的知识分享者保持这份敬意。因为帮助别人有时间成本,在竞争这么激烈的今天,匆匆前行的时候,没有人有义务无偿帮助另一个人,而且无偿的持续下去。只有您的这份尊重,才能把这些大咖一直留在这个群,我们的这个圈子才有可能持久健康发展下去。让我们努力一起争取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的同行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让天下没有难走的求学、科研路。
关于我:我本人的背景为植物分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在基础分子生物学、拟南芥、鸡、酵母、挪威云杉、玉米等物种的复杂数量性状定位(QTL、GWAS)、重测序、基因型填充算法开发、统计遗传学方法开发、R/python软件包开发等领域有过多次文章发表和海外课题主持经历。所有关于出国申请、转型、以上提到的领域内数据分析、以及专业领域内文章写作、审稿、国内外课题及教职申请,都可以问我,我不敢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给出让您满意的答案,但是会在时间和能力范围内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出解答。
最后,我特别建议两点,第一、建议大家将群名片更新为姓名+专业方向。第二,在事业发展的这个阶段群里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所以请不要在群里聊与主题无关的任何问题,哪怕是时事,如有确实有需求,请独自建群,将二维码发入本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愿添加,否则在一次提醒后会被请出本群,谢谢大家的理解。
瑞典农业科学大学 昝艳君
往期回顾
1. 我是谁
大家好,我是昝艳君,是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在生物大数据分析领域已经有七年的科研经验。我本科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在天津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计算生物学专业。目前发表了10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文章,累计影响因子大于60 ,在瑞典主持了一项230万的青年国际交流项目。从中国到瑞典,从非211到985再到世界百强大学,从生物工程到分子生物学到计算生物学、从在导师的课题组做学生、博士后到主持自己的课题,经历了专业、角色、文化上的几次转型,在升学、做科研、找工作过程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和你分享。
我是昝艳君,请看观看我的下一个视频、在哪里我将会告诉您关注一个科研工作者您将会看到什么。
2. 我要做什么
大家好,我是昝艳君,欢迎来到我的第二期视频。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觉得做研究一方面是在解决专业领域内科学问题,通过发表文章与同行分享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在培养人才。我认为自媒体将会重新定义这个过程。对科学传播、科技协作和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里我把我过去这几年积累的经验教训都分享出来,帮助更多的师弟、师妹做出更好的学业事业规划、帮助同行解决专业技术问题,促进科研领域交流和合作。您如果对于这个感兴趣,请加入我,我们一起把科研路上未来要遇到的人和事儿拉近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探讨如何最大化科研人的社会价值和科研圈的效率,一起拓展知识和认知的边界。
4.往期文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视频号,知乎,微信公众号,也请恳请各位同行私信交流,我个人微信 15934076136
请关注“恒诺新知”微信公众号,感谢“R语言“,”数据那些事儿“,”老俊俊的生信笔记“,”冷🈚️思“,“珞珈R”,“生信星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