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20多年的书是一种什么体验?(来自学霸同桌的约稿)
专题介绍:数据分析那些事儿是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大数据分析领域已经有七年的科研经验。希望通过分享过去7年在国内外硕士、博士、博士后申请、求学、科研、求职、统计学、R&Python编程、生物大数据分析、国内外高校企业求职 生命科学发展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影响 中收到的个人启发 来让1000个人受益 让求学求职生活变得容易一点点。如果你也想持续学习,克服懒惰的话。关注他参与“100天生信/数据科学自我挑战”的话题吧。
Z同学,是我的高中同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北京大学硕士、博士,现为华东某高校PI。一直以来都觉得她是高中同学中最最努力的一个。当年我这个去山西农大的落榜生,默默的看着她去了北京师范大学,当时除了羡慕,还有怪自己不争气,也后悔没有去复读一年。大三的时候,去北京拜访过她,当时非常想看看985高校学生的生活。曾经以为985的同学们都自带光环,没有烦恼,没有找工作的艰辛,个个都很笃定今后的人生路怎么走,而那次的拜访,让我觉得她们也一样烦恼,一样在努力,985高校能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站在这个平台上不管去清华北大还是出国深造已经成为风气,而在农大报考985都需要鼓足勇气,爱学习的同学会比我们农大多。而北京这座城市给予一个年轻人的见闻、触摸社会的机会,又是我们在太谷这座小县城里无法想像的,更大的舞台会让一个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撑起更大的野心。前些日子一时起兴,打算写点什么给师弟师妹,于是有了Z同学的爽快支持,于是就有了这篇来自她的求学经历。
—序
读了20多年的书是一种什么体验?
前段时间朋友为了给学弟学妹提供点有用的信息,开了新的公众号。我就帮忙凑个数写个推文,聊聊自己读了这么久的书究竟是有种什么体验,供学弟学妹参考。
作为一个从黄土高坡的小山沟走出来的80后女生,印象中父母是期望我能读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好像他们的期望我一直没太放在心上,也没有完全不听从。让好好学习就学吧,初中那会儿还是会跑出去玩玩,到了高中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节奏,也可能是一直没啥兴趣爱好:)现在想来父母对孩子有期望是好事,但是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顺其自然,万一碰上个不爱学习,只喜欢体育的孩子咋办~孩子找到工作确实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开心的工作。现在教育市场化下的培养理念大多都集中在技能型,我想父母可能更需要在精神上鼓励孩子面对问题的能力,从一开始的引导型可能过渡到陪伴型对孩子的成长应该更有好处。让孩子慢慢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后果,也许更容易找到他喜欢的方向。
刚有点跑偏……再接着前面说自己到了大学快毕业,只记得一开始选择保送硕士,后来改为了直博,因为感觉自然地理/生态方向硕士毕业不好找工作,也考虑到自己更愿意在大学工作,从事教育行业,能够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所以干脆读到博士好了:)
后来在研究生阶段,从一开始的迷茫,不知道科研是为何物,再后来在课题组的大平台带领下基本有了一些训练。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压力很大,后来反思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自身能力一般,根本没有思考过研究过什么问题,另外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灌输类型的教育,按部就班上课写作业考试的模式,一直到本科毕业也没有跳出这个框架。后来才意识到了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探索未知的问题,但是当时因为非常害怕导师不高兴,每次的汇报探讨都变成了猜测导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真正从问题本身出发去找到问题的本质。其实,最最向往的研究生活就是在交流碰撞中找到问题的真相。
工作后遇到了好的平台,也慢慢看清了自己最初的选择,一开始选择读博士可能有些盲目,但是现在的自己很感谢当时的选择,让我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不太会被外界所干扰的心境,最重要的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教书以及找到真相。读了这么久的书,不仅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更包容的理解别人;更是为了能够看清楚一些问题背后的真实情况。想要对大家说的是,做任何的选择需要努力看清现状,也需要把握机会,更要顺从自己内心深处的追求,愿大家都能找到那个愿意为之努力终身的方向~
未来故事,请扫码关注。拜托各位老师、同学和家长,把它传播给需要的师弟师妹。也欢迎各位师弟师妹,如果想知道或者了解什么方面,请留言互动。我会尽力和身边大佬同仁学习后,努力给大家一个全面的总结。
请关注“恒诺新知”微信公众号,感谢“R语言“,”数据那些事儿“,”老俊俊的生信笔记“,”冷🈚️思“,“珞珈R”,“生信星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