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大学、研究生、博士毕业,我想对自己说(深度干货)
专题介绍:数据分析那些事儿是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大数据分析领域已经有七年的科研经验。希望通过分享过去7年在国内外硕士、博士、博士后申请、求学、科研、求职、统计学、R&Python编程、生物大数据分析、国内外高校企业求职 生命科学发展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影响 中收到的个人启发 来让1000个人受益 让求学求职生活变得容易一点点。如果你也想持续学习,克服懒惰的话。关注他参与“100天生信/数据科学自我挑战”的话题吧。
毕业十年多,看到师弟、师妹迈出校园,有些话希望可以穿越时光,告诉当年的自己:
1.如果某一个时间很想转专业、想跳槽,或者在为一个艰难的决定犹豫不决时。
想跳就跳、想转就转,想干就干。因为既然我们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说明现在呆的地方已经不合适了。这时候不管怎么分析,不管请教多少世外高人,永远不可能知道怎么选择。因为变数太大,可能下个小河湾就翻船了,也可能下个弯道就超车了。当前所要做的最迫切的事情,是开始寻找可能对的方向,但并不需要一下子找到对的地方。早点给自己试错的机会,因为想试的跑道上,大概率别人已在飞奔。跑的不是最快没关系,如果不死不休,即便最终没跑过别人,只要试的早,还有机会换一条道重新再来,即便还是没跑赢,这个过程会有无数时刻让自己感动和陶醉的,这些感动和陶醉的时刻难道不比最终成败这个单薄的结果更具有吸引力么。
2. 有些阶段会很焦虑很焦虑,焦虑到两点入睡四五点就醒来。
恭喜你,这状态就对了。很不幸的消息是大概率这焦虑会持续下去。焦虑,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却无所适从的一种恐惧。这表明,第一,我们在思考未来,第二我们想把控未来,第三我们现有的方案都不能适应未来。焦虑的过程,是我们在飞速和自己、未来辩证,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一旦焦虑停下来,我们进步空间就有限了,所以这都是好事儿。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太快了,原来父母辈一生发生的事儿,搁我们这代人五年十年的事儿。变化这么快,先辈们的模范人生经验对我们的人生的意义是很有限的,很难照搬到我们的人生规划中,否则容易把自己人生给划没了。打个比方就说,你下了一盘大棋,找了绝佳的店面、搞好了装修、雇好了大厨、和各大平台也谈好了单子,所有菜品都已上线,正打算大干一场,一场新冠,转眼间把一局好棋变得稀烂。家店门口买口罩的却做得风生水起,左手进右手出,几个星期赚的比你处心积虑几个月压上所有积蓄赚的多得多的多。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先规划好所有的东西然后在上路,那样就迟了。规划好方向就得出发,边走边调整。这些学校里都没交,因为老师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他们的人生不是这样过来的,他们未必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变化太快了,未来一直都会是不确定性很高的,所以焦虑会伴随我们一生。刚悟出来这个道理的的时候,吓了自己一跳,觉得我们这代人,想做点事儿太tmd难了,但是一回神儿发现,这个好哎,因为只有这样才意味着未来有无限可能,多年后未来可能会把自己给惊得目瞪口呆。
3. 书读多了,我们经常谈理想,但是不怎么好意思谈钱,觉得谈钱没有道德自信。
我想说,阳光下谈钱,没什么不自信的。理想,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都是好的,它代表着我们在规划未来。但是不能光谈理想,不谈钱,因为那叫画饼充饥,不谈钱才恰恰是对彼此理想和人格都不尊重的表现。在阳光下谈钱,没什么需要不自信的。
4. 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在工业界做产品,其实都是与同行、读者、客户沟通的过程,最终的本质都是与人打交道。
既然是与人打交道,那我们想什么不是最重要的,要能放弃自己的观念和偏见,尽可能永远站在需求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在别人的需求和问题中寻找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做到这一点时候,会惊奇的发现有些看似耍泼打诨的无理要求和评价,可能变得无比合理。既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和人打交道,是和别人一起做事情,其中一定有得失感悟,这其中如果不能双赢,这个事情可能不可持续。这里的赢,可不是在谈钱,或者说不仅仅在谈钱,可以是个人情愫和理想等等。没有这个双赢,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可以,长久下去,凭啥别人天天活在我们的世界,或者我们天天活在别人的世界里呢?这个双赢其实很难很难,需要不断的的妥协才能换来彼此的信任,这个信任也可能永远建立不起来,这个时候想天大地大,想想国家、世界政局稳定、繁荣发展,要果断换一个地方、换一批同行和客户,因为强拧的瓜不甜,你不适合他们,或者他们不适合你,人生其实好的时光没那么长,不要委屈彼此。
5. 千万不要把导师叫老板, 千万不要把导师叫老板, 千万不要把导师叫老板。
老板这个词意味着雇员用时间换取雇主的金钱和工作中提供的成长空间,和导师学生关系相差太远。这个词叫多了,学生和导师潜移默化的会用雇主和雇员的关系来衡量这份关系,这份损失,彼此都负担不起。导师,导的字面意思是引导咨询,师的字面意思是师傅。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师徒关系可能更贴切。导师把研究生招进来、先教会师傅会的东西、指导徒弟在这条路上探索,要让学生比自己强、要高兴的看着学生比自己强,然后还能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身边,为学生的成就而喝彩和自豪,为学生的困惑而困惑。导师通过点亮研究生的人生而成就自己的梦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导师的指导走的更远,把这个领域发扬光大。 所以好的师徒关系,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应该是彼此成就的,绝对不会是也不可能是雇佣关系。很多人都会不幸运的碰到一个坏师傅,你不把他当老板,他把你当下属。Bad luck,人生处处有,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血缘关系无法选择,其余关系都可以,所以请迅速用最小的代价,结束这段关系,这个代价有时候会很疼,但是请赶紧去寻找一个愿意教自己的师傅,开始补偿。
6. 从本科生物工程转到硕士分子生物学在转到博士的计算生物学,天真的以为越转越来顺应时代。
如今站在做事的角度发现专业一点都不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当今社会不管是科研领域还是工业界,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多领域、多背景团队协作作战的。这个时代很少有一个单一专业能独自解决一个对科学和社会有价值的问题的。非要区分这个是分子生物学干的,我不会,那个是生物信息学干的,我不用学,不符合解决问题和社会发的需求。
第二,每一个专业,都有利弊。分子生物学,试验周期长,结果无法预期,很多重复的工作,但是它出了实验室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进了实验室不断的楼上楼下跑更健康。计算生物学,学习曲线长,但是做错了事情,稍改代码,电脑会重跑,但是这个专业,脑子没有休息的时间,在机场火车站回家路上吃饭桌上,都在琢磨我那算法哪不对,代码怎么改,对视力、腰椎、颈椎是毁灭性打击。
知识膨胀太快,解决问题需要多领域的广泛涉猎和惊喜领域的专业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年轻人要么适应它,要么被它淘汰。
7. 专业不重要,但是转专业挺重要的
每一次转型都抱着做出更好的选择出发,但每一次都是自废武功从头开始,转了半天都没追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不转专业,就不知道专业不重要,不转专业,就不知道知识膨胀居然有这么快。快到啥程度呢,博士毕业两年,博士做的东西,当时至少很少一部分人想的到,咋说也是发表在一区十几分的杂志,就几年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当各个领域知识急速膨胀,都难以触及边界时候,谈啥专业啊,赶紧都抱着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态度,按照解决问题的需求去进行终身学习。
8.不管你实验技术有多好,科研成果多么出色,工作多么漂亮,实验室没了你,这个领域没了你,单位里没了你,不用太久绝大多数人都感觉不到的。
为实验室做了这么多导师居然这样儿,简历这么好,招聘方居然这么说话?我是谁,我做了什么,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是我们自己的私事。我们眼里看到的,我们脑子里想到的,和别人看到的想到的,和事实这三个东西,永远不在一个平面上,可以差十万八千里。衡量我们做的事情是否让世界变好了的标准,是多少人从中受益了,这个受益就是影响力,如果能够穿越时间让很多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让他们真正受益了,才是评判我们自身成就的最终标准之一。
9. 学习的时候知识、技术是最耗时间、也是最难的,等毕业了等把那些知识和技术都还给老师们后,剩下的才是我们学到的。
人和人最本质的差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认知的维度。看到新冠,有的人选择囤货闭门不出,有的人选择囤口罩,有的人选择去设计口罩机,有的人选择研究欧洲和美国的医疗器械标准,疏通出口渠道,有的人开始做空股市,有的人开始开发线上教育平台,而有的人和我一样,事后发现这些人都真高明,如果时光倒流,那我。。。。。。。这差异就是认知的维度,就是我们真正被打败的地方。
10. 什么都不如有个好身体,常回家看看。
很多时候我们喝足了鸡汤、打足了鸡血、放弃了很多东西,坚持为一件事而奋斗。那是因为是刚需实在无法解决。但是一旦有了,就变成不是刚需了,不是刚需以后久了我们就会忽视他。这里面好身体和常回家看看就是其中两个,只有身在其中,失去了才知道,这两个原来是最最最重要的,鸡汤可以喝鸡血可以打,千万别烫了嘴。
请关注“恒诺新知”微信公众号,感谢“R语言“,”数据那些事儿“,”老俊俊的生信笔记“,”冷🈚️思“,“珞珈R”,“生信星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