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博士,我们学到了什么?
专题介绍:数据分析那些事儿是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在生物大数据分析领域已经有七年的科研经验。希望通过分享过去7年在国内外硕士、博士、博士后申请、求学、科研、求职、统计学、R&Python编程、生物大数据分析、国内外高校企业求职 生命科学发展对我们当下社会的影响 中收到的个人启发 来让1000个人受益 让求学求职生活变得容易一点点。如果你也想持续学习,克服懒惰的话。关注他参与“100天生信/数据科学自我挑战”的话题吧。
从六岁开始上学,到30岁左右博士毕业,接近25年,每一位博士毕业生都把最好的光阴,洒在了课堂上,花在了实验室里。经常被问到,也经常问自己,四分之一的人生和几乎全部的青春,换来了什么?这一切到底值不值得?匆匆行走这条路上的时候,看到的更多的是出口透进来的一线光,想的更多的也是走出去以后外面的世界, 而如今站在出口,望一望远方,又回头看看这二十多年走过的路,真希望这一切可以用简单的值或者不值去概括。学过的很多很多知识,考过试后都忘了,很多很多老师和同学们的印象也都渐渐的模糊了,这一路似乎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只觉得走着走着,心悄悄地变大了,世界悄悄地变小了,父母也悄悄地变老了。如果可以重头再来,我也许会继续走同样的路,但也许也会在某一个路口转向那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一、由万家灯火想起来的
有一次和我的姐姐(一个初中生的妈妈) 聊天,她说每晚十一二点,窗外小区里大多数亮着的灯下,都有一个正在学习的初、高中学生和一个个陪着的家长。。。。。。
我生在80年代的尾巴上的农村,童年在农田里,在柴火堆里,在水库里。那个时候的童年里没有学习,和小伙伴们掏遍过全村危房里住着的麻雀,轮着偷过自家地里的玉米、挖(偷)过乡亲们的土豆,被看瓜田的狗追过,也被邻村的小伙伴(混混)截住被迫抓过鱼、偷过果子。那时候有个别的小伙伴,也有钱买玩具,也有人家里有小霸王(连着电视能玩超级玛丽的那种),也有人能经常吃上方便面。这样的小伙伴,虽然大伙都非常羡慕,但是大家都觉得没什么。因为大多数人一样,大家都觉得馒头搬开了抹点糖,就特别好吃,要是碰上冬天,馒头在炉火里烤一烤,撒点儿方便面调料,更是人间美味。那个时候幸福特别简单,弄一个自行车的废旧轮胎,就能快乐好几个下午。因为找个陡点儿的斜坡比赛溜破轮胎,就几乎要跑遍全村,玩腻了换个坡儿,就又是好几个下午。
上了初中后这样的生活就开始悄悄地变了。去田里地里玩的渐渐少了,随之而来的是穿个喇叭裤、留个小分头。这些在当时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谁做了大概率是要被家里打的,不过不知怎么地,很多小伙伴还是做到了。那时候幸福也很简单,弄一盘比较吃紧的盗版流行歌磁带,腰里别上随身听,塞上耳机,仿佛就在人生巅峰。后来娱乐方式渐渐多了起来,开始有了网吧,有了旱冰场、也有打群架和早恋,估计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大概也是从这里开始,从有了这些开始走着走着小伙伴们就就各奔东西了。
小学的时候,我们全乡大概有17个村,但是同年级的人只有200上下。忘记了当时考试排不排名,不过学习肯定是不重要,父母们也不在乎这个。谁的毽子踢得好,弹珠赢得多,弹弓打得准,头顶上才有光换,谁馒头吃的多、身体长得壮,个子高,家里才高兴。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一件事儿特别有意思,小学的时候上课没有固定的时间表,课间休息多久,完全看老师们当时聊天是否愉快。因为铃铛虽然是电子的,但是是老师们手工控制的,老师们多聊一分钟,我们就能多玩一分钟。初中开学时候那个场面有点震惊,第一次一下子见到了全乡那200多张和自己无数次答过同一份试卷的脸。从他们的嘴里知道了不一样的童年,有的比我强很多,赛过真正的四驱车而不是我们的破车圈、去北京看过天安门,也有的人比我还惨,我们在田里偷玉米挖土豆的时候,他们是去拔草喂家里的牲畜。那个时候不知道我的家乡有多大,更别提中国、乃至世界有多大。电视里见过天安门,但不知道身边有谁去过,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城里。
中学里,记忆中第一次有了成绩排名,第一学期考试结束,我居然是个’好学生’。也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习了。多年后回忆起来,大概是因为当时知道了童年之外有更大的世界,也因为相对其余小伙伴的父母而言,虽然家在农村,但是妈妈读过高中、爸爸读过师范,他们更希望我通过读书而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话锋不对,好像在记流水账,此处暂时省略N个字,欲知初中以后,先等等……)
二、读书似乎与幸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今后过的幸福,为了下一代有个好的开始,很多父母似乎认准了求学这条路。不知道夜里的灯下,全国有多少张稚嫩的脸,也不知道旁边有多少颗拖着疲惫的身影守护着的父母心,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一路失散了很多很多同学,此时回头看看这些走完这条路的的,没走完这条路的同学们,似乎走不走这条路与名利,乃至与幸福无关。
求学这条路很长很长很长,今天我似乎是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但仿佛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个人觉得一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并不足矣改变很多,至少单单这个远远不够让一个人幸福。它可能可能更多的时候是相当于一张门票,一张门票很重要可以让大家进入一个市场,但是进来以后它只是一个起点。不可否认,进入不一样的市场里,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遇到不一样的同伴,进而影响下一个十字路口的决定。但是人生的路很长,最终我们都要迈入社会,知识技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十字路口做出的一个个选择和选择之后的努力与坚守,才是漫漫人生中最最重要的。迈入社会以后,绝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技能,学历,这些光环,会渐渐的被眼界、人际关系、社会阅历抹平。长远来看我觉得决定一个人能攀多高、走多远的是性格,而决定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是欲望膨胀的速度和满足欲望的能力。而这两个因素又是由童年、青年看到的世界、经历的事情、学到的知识和悟出的道理打磨而成。求学这条路有时候的风景可以促进这个过程,但是也有时候对这个过程毫无帮助。
这些年勤勤恳恳的工作的父母们,捧火了补习班,创造了学区房。今天的这种形势下,大家似乎都骑虎难下。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挑战,今天的中国,社会安定、蓬勃发展,我相信这样的国运下,每一个孩子,不管学习好坏,只要够积极向上,大概率将来都会有一个不错的工作。作为一个文字里的理想主义者,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我们创造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教育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而是一种可供自由选择的权利。我希望绝大多数家长们不用再陪着弱小的身躯,熬过一个又一个灯下的夜晚,心情也不再会随着学区房的价格和子女的学业而此起彼伏。我更希望孩子们不要去读那么多的补习班,可以不用家长陪护,出门看看不是长在货架上的鱼,自由奔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农村的田间地头,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这个不小也不大的世界。
25年求学路,要是说不辛苦,那是一定是骗你的,熬过个很多个日日夜夜、很多个转折点上也无数次彷徨过、质疑过。但是要说很辛苦,那肯定也是个谎言。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街头百姓,相信大多数人的人生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路上,我们都踩过坑,但也有很多无私的帮助、豁然开朗的瞬间。流过汗水,但是也有很多次被自己的努力感动过,看到过更大的世界、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虽然下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候,仍然不笃定怎样去选择,但是能够自由的选择,能够坦然的面对。今天我似乎是走到了这条路的’尽头’,但仿佛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我们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也没有留下。走着走着,心悄悄地变大了,世界悄悄地变小了,父母也悄悄地变老了。如果可以重头再来,我也许会继续走同样的路,但也许也会在某一个路口转向那个没有去过的地方。。。。。。我想这大概就是我25年青春的故事,这大概也是走过这条路后得到的最最最珍贵的财富。
未来故事,请扫码关注。拜托各位老师、同学和家长,把它传播给需要的师弟师妹。也欢迎各位师弟师妹,如果想知道或者了解什么方面,请留言互动。我会尽力和身边大佬同仁学习后,努力给大家一个全面的总结,但是才疏学浅,难免会有疏漏,也请大家多多指正。
请关注“恒诺新知”微信公众号,感谢“R语言“,”数据那些事儿“,”老俊俊的生信笔记“,”冷🈚️思“,“珞珈R”,“生信星球”的支持!